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野猪在人类的豢养驯化下,逐渐进化为原始家猪,这可从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化石得到证明。在人类驯养的条件下,猪的体质形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代甲骨文研究表明,猪已经开始圈养;周代出现阉割术。先秦时期,养猪以放养为主,兼以圈养,并已有了圈养的经验。及至汉代,则发展为以圈养为主,或圈养与放养相结合,因为圈养既有利于肥育,又有利于积肥。与此同时,创造了“麻盐肥猪法”,即把盐、麻和糖经过加工做成精饲料喂猪。汉代,对猪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出现了著名相猪专家留长孺等。约6世纪,发明了仔猪补料法,以及冬天分娩仔猪护理技术,从而减少了初生猪的死亡率。在繁殖技术上提倡多胎高产,两年五胎,饲养肥猪要圈干食饱,少喂勤添,并以苜蓿、葫芦瓤等青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并减少肥猪运动。在母猪选择方面,选嘴短无柔毛的猪为良母猪。1273年,《农桑辑要》中记载:“肥豕法:麻子三升,捣千余杵,盐一升,同煮后,和糠三斗饲之,立肥。”公元1740年,《豳风广义》总结了农民丰富的养猪经验,对“宜”、“忌”两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养猪以最大利润为目的,而饲料成本占养猪总成本的70%左右,所以,正确认识猪的营养特性和饲料要求,配置性价比好的配合饲料是提高养猪效益的重要途径。
亚洲城ca88手机版官网,经济效益是衡量规模化养猪场投入与产出的一个尺度,如何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获得最佳的养猪经济效益,把猪群的饲养管理经济与饲料的营养经济措施科学地组合应用,是提高规模化养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下面仅就普遍存在和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如宜冬暖夏凉、窝棚小厂、饮食臭浊,细筛拣柴、除虱去贼牙、药饵避瘟等;忌牝牡同圈、圈内泥泞、猛惊挠乱、急骤驱奔、重击鞭打、狼犬入圈、误饲酒毒等。这些经验广泛传播,推动了养猪的迅速发展。1800年,广东猪传入英国,与当地猪杂交,育成了著名的腌肉用猪大约克夏。
一、猪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猪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粗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和水。在放养条件下,猪可以通过采食青饲料、拱泥土等形式获得少部分矿物质、维生素,但在规模化水泥圈养时,除水外,这些养分必须通过饲料获得。在配合饲料中,通常使用玉米、豆粕、麸皮等“大料”。
杂种优势是指杂种个体的生活力及某些生产性能优于亲本或超过双亲平均值的生理遗传现象。猪的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繁殖性能和生长速度上。这两点与猪场的效益密切相关。繁殖性能的杂种优势比生长速度的杂种优势明显,据众多试验表明,饲养优良的杂种猪,可使母猪每窝断乳仔猪增加1-2头,增重提高l0%-30%,饲料利用率提高10%-15%。在生产性能方面三元杂交优于二元杂交、四元杂交优于三元杂交。但在条件不十分理想的猪场,还是以三元杂交为宜。用纯种瘦肉型长白,杜洛克、大约克等公猪与地方母猪杂交,二元或三元杂种都有瘦肉多、生长快、饲料报酬高、适应性能强的优点。
二、猪营养的特点。母猪营养突出特点是“低妊娠高泌乳”。妊娠期供给相对低地营养水平,防止母猪过肥而难产、奶水不足、压死仔猪增加,断奶后受孕率下降;妊娠阶段一般都实行限饲的饲喂方法。泌乳期的母猪需要高营养供给不断生长的仔猪,同时使断奶后体重不至于减少太多,以利于尽快发情配种,这个阶段饲粮要求消化能达到3200千卡/千克,粗蛋白至少达到14%以上。
瘦肉型猪在体重达到40-60kg之前,主要以生长肌肉和骨骼为主,以后则以沉积脂肪为主。所以应采取"前催后控
的饲养方法,即体重60kg前可采取自由采食和饮水,60kg以后限量饲喂,但要做到定时、定量和充足的饮水。饲养商品瘦肉猪的温度应控制在18-22℃为好,因此温度为猪体蛋白质沉积最适温。温度过低会阻碍蛋白质沉积,增加脂肪沉积和饲料消耗,温度过高则食欲和日增重明显下降,笼养商品猪一般比圈肥育猪的瘦肉率提高0.8%,月增重为2159g,体重每增加1吨,可节省饲料58g。此外,小母猪直接肥育瘦肉多,用纯种瘦肉型公猪同地方母猪杂交的仔猪,性成熟较晚,杂交小母猪不去势,直接肥育比去势后的肥育猪可提前5-20天出栏,体重增加10-12kg,瘦肉率提高3%-4%以上。
新生仔猪只能消化母乳中乳脂、乳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直接供给以玉米、豆粕为主的全价配合饲料容易引起仔猪腹泻。因此,乳猪、仔猪饲粮中需要使用易消化的原料,如乳清粉、膨化大豆等。同时,需添加助消化的酸化剂、酶制剂等。
一个规模化商品猪场包括生产商品肥猪的母本群,终端父本群和各阶段的肥育猪群。从肥猪生产技术角度看,商品猪场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两大指标,一为平均每头母猪1年内生产的肥猪总活重,此指标又取决于二个因素,即母猪提供的出栏肥猪数和猪的生长速度;二为全群猪的料肉比。在第一个指标中,母猪提供的出栏肥猪数又包括成活率、活仔率、产仔数和受胎率。为此,规模化养猪场必须科学地饲养管理,做到:
三、猪常用的饲料原料
1.保持公母猪的繁殖状况。体况太肥,不但猪不易发情,而且排卵数减少,受胎率降低,也易发生难产。体况太瘦,母体没有充足储备供胎儿生长发育、导致繁殖障碍,也易发生产后瘫痪。实践中以八成膘为宜,尤其忌肥。猪应喂以适当的青料,青饲料来源广,多种营养物质相对平衡,一般10kg的青绿饲料相当于1kg的精料。实行精青饲料的合理搭配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一条措施。一般青绿饲料与精料的比例为:能繁母猪2-4:1,后备猪为0.3-0.5:1。
1、玉米:玉米是我国主要的能量饲料,在猪饲料配制时,都以玉米作为配比的主体,围绕它实行营养的多种饲料平衡,并补足蛋白质。由于玉米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所以磨碎后的玉米粉易于酸败变质,不宜长期保存;新上市玉米水分含量高,储藏过程中极易发生霉变,霉变后产生的黄曲霉毒性大,易使猪中毒,应引起高度重视。
2.配种后妊娠母猪的饲养。从配种当天到妊娠21天应半量饲喂,即:1.8一2kg/日,此后可逐渐增加,妊娠后期即84-105天可增加到3.5-4kg/日,因此时胎儿生长发育较快,增加母猪采食量可明显提高产仔数和初生窝重。妊娠期初产母猪体增重为30-40kg为宜,经产母猪体增重30kg左右为好。
2、小麦麸:小麦麸具有轻泻性,乳猪饲粮中应避免使用,仔猪和中、大猪可使用5-15%,小麦麸是控制中猪过肥、便秘的良好原料、妊娠母猪饲粮中可占20%左右,泌乳母猪饲料中不应超过20%左右,以免能量过低,影响泌乳量的膘情。3、豆粕:乳猪饲料中应限制使用豆粕,不可超过25%,因为豆粕中的大豆抗原可致使乳猪和断奶仔猪腹泻,配合使用一部分膨化大豆将会取得更好的效用。
3.保证哺乳猪的采食量。必须尽量增加母猪泌乳期间的采食量,通过维持母猪泌乳期间高水平的采食量,有可能减少母猪体重和背膘损失,增加产奶量,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减少仔猪死亡率和提高母猪以后的繁殖性能。150kg体重的哺乳母猪日采食哺乳母猪料不低于5kg,200kg体重的应达5.5kg-6kg。
4、棉粕:棉粕所含的棉酚对猪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所以应控制棉粕使用量。一般情况下,乳猪、仔猪及母猪饲粮不可使用棉粕,生长猪和育肥猪饲粮中不可超过6%。
4.仔猪培育过好三关:初生关,重点是保暖和及时吃初乳;补料关,这是提前断奶的基础,注意奶和料交接自然;断奶关应注意由奶和料为主到完全以料为主的自然过渡。
5.搞好防暑降温。高温会使猪的繁殖力显著降低,在不影响肥猪平衡上市的前提下,母猪生产尽量避开炎热夏季。搞好防暑降温,尽量减少高温对繁殖力的影响。